我们在人生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总是一波接一波地永无止境。生活中的困境,让我们愁云惨雾、意志消沉;工作中的困境,使我们绩效衰退、萌生辞意。我送大家解套的良方—自我反省三部曲。
首部曲:自我改变
在岗位上,壮志难伸,主管同事掣肘,以致诸事不顺,是否该换个环境,调个单位?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吵,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才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吵闹与声音,飞到那里都一样不会受到欢迎的!’”
每当人力资源主管发现某个员工在某岗位上表现不好,想将其转调其他岗位时,我一定会阻止,因为,唯有在原岗位表现优异的人,转调他职才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自己的“桎梏”,决不能轻易地背起来随身带着。
在马戏团里,驯象师用一个小小的木桩,就能轻易栓住一头壮硕的大象。许多人不解:能够轻易挣脱的巨象为何那么老实?驯象师很笃定:我在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没有力气挣脱时,就是用这样的小木桩栓住它;现在它虽然已经是庞然大物了,但却以为自己仍旧无力挣脱,所以小木桩自然就能栓住巨象!思维的桎梏!突破困境的自我改变,就是要解除“自我的桎梏”与“思维的桎梏”,用不同的角度与逻辑“易地”而“客观”的去审视相同的困难,寻求解决之道。爱因斯坦说“以原来的思想水平解决问题,只是转移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二部曲:自我要求
在公司的经营会议上,负责业务销售的你正胆颤心惊地高层主管报告销售成果,依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仅达应有目标的五成。于是,你开始提出未达目标的几个重要的原因:整体市场萎缩、客户取消订单、新产品推出延迟、产品来不及制造……最后,你开始分责到各工作给相关部门:业务部分随时追踪客户订单情况、研发部门严格控管各研发项目之进度、生产部门增加设备以因应需求……你心想:这次会议总算安全的过关。
相信以上的情景对许多企业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解决方法,一样的结果……成为一个无止尽的恶性循环。这种我们不想要的千篇一律的结果与解决方案,还总是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症结何在?整体市场萎缩→大环境因素(企业无法掌控);客户取消订单→客户端问题(业务无法负责);新产品推出延迟→研发部门问题(业务无法负责);产品来不及制造→生产部门问题(业务无法负责)……
依此来看,负责销售成绩的业务部门竟然“束手无策”,自己竟然也不需采取任何行动,而只能藉由其他部门的改善与努力,才能改善自己负责的销售成绩。奇怪!销售部门的价值在哪里?
在“自我要求”之下,同样上述情境,销售经理在会议前先自问:业务部门可以做什么来改变情况?例如:业务部门可主动参与客户的市场预测,找出令彼此都失算的原因以图改善;可以检讨彼此采购合约的签定并尽可能地排除困难,比如给履约客户一定的折扣优惠;可以共同寻找订单所能衍生的其余服务或外围准备工作规划(减少客户临时取消订单,而减少生产部门排产上的困难);可以藉此更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走向,订立清楚的产品规格与新销售策略,及时回馈信息给研发部门(避免开发没有市场的产品,避免太过频繁的设计变更而延长开发的时程与耗损),等等。这些在千篇一律的结果与解决方案之外,销售经理完全可以“自我要求”来做。
欠缺个人担当的组织或个人,将无法达成目标、无法在市场上与同业一较高下,更无法让个人和团队更上一层楼。别再把“谁应该……”挂在嘴边,而是问“我能为公司做(贡献)什么”以及“我要如何改变现状”。当你是销售经理时,问“业务部门能为公司做什么”,当你负责研发时,问“研发部门能为公司贡献什么”。如此以来,在企业内形成一股“自我要求”的文化,许多老问题自会解套。
三部曲:自我学习
我自幼在台湾受教育到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赴美攻读研究所,若干年后又在中国念博士班,所以对两岸或中西方的教育模式都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我记得我到美国读研究所的第一年,遇到我求学求知过程中的第一个大挑战,这让我这个习惯中国式学习的人,毕生难忘。我遭遇到一个“很有水平与难度”的问题,想当然地请教我的指导教授(我还颇沾沾自喜,因为美式的教学,教授重视学生发问,甚至把其列为平常成绩与考核的一部分)。在我请教这个问题时,教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直接反问我三个我答不出来的问题。我很有礼貌地把他问的三个问题写下来,不让他偏离主题,又重新回到我请教他的那个问题上。他仍旧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只要我先回答他的三个问题。我心里非常不高兴,但仍坚持让他先回答我的问题。最后,教授淡淡地说:“你先回答我的问题吧!”然后,就离开了。
我心里的不快简直到了极点,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但不回答,反而问我三个不相干的问题!忍住怒火与疑惑,我穷尽将近一周的时间去查数据,终于找出三个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带着挑战的心理再次找上教授,并在回答他的三个问题让其满意后,继续追问着我的那一个老问题。教授云淡风清地回答说:你认为我还需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吗?这时,我才惊觉,当教授的三个问题得到解答时,我的那个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美式教育重启发,很少给答案,他们喜欢给你通往答案之路的钥匙。有了这种钥匙,你能解答的问题就绝不只起初的那一个。
许多人喜欢问我,你一路念到博士所学习的所有课程,工作中实际能用上多少?我告诉他们大约1/5不到。他们就质疑说,我们有必要这么认真地学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来浪费时间吗?我的回答是:学校的学习,是要养成我们能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以及自我能去寻找答案的能力,而不是也不可能给我们一堆在瞬息万变下永远能运用到的标准答案!
国际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你的唯一生存之道》中明白指出,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习做一个“专业”而非“专家”的人。“专家”做的是,已经知道规则、用计算机或设备就可以完成作业的工作;专门知识、行动规范都十分优异的专家,以及擅长让组织顺畅运作的超级通才,这些人的能力越强,就越早将组织或公司带领到错误的方向去。因为他们的高度专家与墨守成规,限制了他们的“自我学习”。“专业”则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没有路的世界中观察、判断、找解决方案与答案,甚至于知道什么时候、在哪件事上,应该适时地运用几个专家,然后带领组织步向坦途。因为,未来世界的重点不是程度也不是规模,而是“方向”;需要的是受过严格训练,拥有良好学习习惯与找答案能力的人,唯有他们能拥有克服眼前困难的创意和勇气、能够在无路可走之处,嗅出一丝可能性。
许多经理人找我指点迷津,想找出他们专业知识上的盲点。我总是先问他们一个基本的问题:大学或其上的学习中,你最不感兴趣或讨厌的学科是什么?有人告诉我是会计学,有人告诉我是统计学,我就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专业知识的弱项。人们最不感兴趣或讨厌的专业领域,往往就是自己日后专业领域扩张上最大的弱点与限制。小心,不要成为一个“专家”或一只“大象”,自我反省三部曲,听起来简单,但要好好锻炼才能发挥效果。
标签: 南京户外拓展训练 | 拓展培训案例 类别:拓展训练案例
AC-110822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