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沈阳化工学院以其近60年建设所形成的显著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获得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这是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化工特色,打造高水平化工特色大学”所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
沈阳化工大学坐落于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装备制造核心区和化学工业园。校园融学术、园林 、艺术于一体,占地近1500亩,被赞誉为辽宁省最美的校园之一。
学校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八五”初期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辽宁省政府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建单位。学校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拥有工、理、经、管、文、法、教、医等8大学科门类,16个二级院系,47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合作培养博士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3000余人,另有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学生5000余人,留学生近百人。
学校诞生于新中国化工事业起步时期的1952年。近60年薪火传承、耕耘不息,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万余人,为祖国的高等教育和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近,笔者走进沈阳化工大学,详细了解学校半个多世纪来是如何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学科建设:着力高新技术,创建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石。学校立足化工特色,结合国家化工产业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需要,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和应用型学科为重点,不断强化特色优势学科,以特色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多类学科,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起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现有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其中,化学工艺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其余4个学科为辽宁省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
化学工艺学科在化工过程强化与设备技术、多相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产品过程工程技术等方向上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静态混合技术强化化工生产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静态混合管式高水低硝酸变温硝化工艺及装置开创了世界上第3种硝化生产技术;单管四旋静态混合管式氯醇化反应器及相关技术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国际首创等。
材料学学科在导电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及高吸附树脂等的合成,T-ZnO晶须及其高分子基增强复合材料开发,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应用研究等方向上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在化工单元设备新型流体流动研究及装备优化、固液分离新技术及装备研究、化工过程强化新型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方向上的研究水平处于同类学科的前沿。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开创的“线性规划鞍面算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求解大规模的线性规划问题,基于该方法的解题器和相关的具有中文接口的建模软件,在多个大型石化企业得到成功应用。
应用化学学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金属配合物药物活性研究,合成了系列的钯的单核、多核配合物,丰富、拓展了钯配合物结构多样性。队伍建设:坚持制度牵引,推进整体提升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学校不断实施各项人才发展战略计划,构筑人才高地。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等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定出台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人才、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等政策。着力培养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为骨干的科技创新队伍和以“教学名师”、“课程名师”、“骨干教师”为骨干的教育教学队伍。同时,制定了“特殊业绩津贴”、“科技成果奖励”等一系列向教师、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政策。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学校已经形成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机制。建立起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及硕士学位教师700余人。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辽宁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人才、专业带头人、创新人才等近百人次。聘请名誉教授、兼职教授5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人才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凸显综合素质
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的高等学府,学校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把培养造就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创新精神,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崇高天职。
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同时,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了特色育人机制。《辽宁省石化工业振兴规划纲要》、《辽宁省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等重要规划,将学校列为辽宁省化工本科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十五”以来,学校累计投入教学经费2亿余元。化工原理和物理化学课程为国家级优秀课,物理化学实验室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辽宁省高等教育精品课18门、辽宁省示范性专业6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性实验试点建设项目10项。近年来有30余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立项百余项。
学校开展以学生“科学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特色活动、系列竞赛、系列讲座”为载体的“6S”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国家奖13项,连续5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在全国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5项。连续多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生联合会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高水平运动队在“2009-2010中国大学生(普通组)排球优胜赛”中获得冠军等。
学校先后与国外2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5所高校实行“2+2”或“3+1”制模式联合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组建了“中国-俄罗斯-比利时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0余个合作项目被列为科技部、国家及辽宁省外国专家局资助计划。多次承办国家和省市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与10多个国家签订和实施外招计划。
高素质的毕业生带来了较高的就业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近5年来,毕业生年均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科技创新:深化校企联合,服务地方发展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化学工业的战略发展需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面向世界化工科技前沿,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化工过程强化、化工工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化工过程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现有辽宁省化工静态混合反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化工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2005年以来,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其中:
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环氧丙烷生产新技术”解决了“氯醇化反应器出口氯丙醇浓度与副产物浓度同步提高”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单管四旋静态混合管式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开发的“静态混合管式高水低硝酸变温硝化工艺及装置”,使苯硝化反应具有了本质安全性,被公认为世界上第3种硝化生产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静态混合苯硝化工艺扩大至工业化”项目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静态混合反应技术在气-液、液-液反应大宗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宗有机化工原料生产的技术进步。
此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全流程生产过程运行优化系统开发及应用”、国家“973”计划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及一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
学校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国内及辽宁省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和前沿阵地。目前,已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国内大中型企业和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高达30多亿元。学校也因此多次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校合作先进单位”和“辽宁省产学研先进集体”,获得两项“辽宁省十年产学研合作十佳范例”。
巍巍学府,盛世华章。2010年,已走过58个春秋的沈阳化工大学又开启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所有化大人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众志成城、乘势而上,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化工大学而不断努力!
标签: 南京拓展训练 | 拓展培训基地 | 南京奥斯博恩拓展培训基地 类别:南京拓展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