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引进培训方式还不够,刘力想出了《拓展训练》的培训课程。当时正值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企业在面临组织管理难题时,苦于很难找到应对措施。刘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借鉴联合国培训维和警察的方法,并结合国外体验式培训教材,发明了一套定位于体验式管理培训领域、能帮助企业解决组织难题的课程――拓展训练。事实证明,“拓展训练”确实受到企业的欢迎。
如同软件运行需要硬件平台一样,整套拓展课程需要靠什么运转起来呢?刘力决定成立拓展训练学校。但学校创办之初,却很难定位。因为尽管是民间办学,但学校在当时国家批准的办学种类里,并没有拓展训练学校这类。幸运的是,刘力遇到了伯乐,最终拿到了试办资格。于是,全国第一家拓展训练培训机构于1995年在北京成立。
一个机会的把握
万事俱备,只差把学员招收进来就可以生产体验了。但问题是大家都不了解体验式培训究竟是什么。学校成立半年,一直无人问津。危急中,刘力试图说服为新华社的记者做免费体验培训。
1995年8月底,新华社的150名新记者在刘力的培训中心进行了6天培训。在筹备阶段,没有培训基地、没有培训设施,甚至连一根绳子都没有。但那是刘力的机遇,“再难,我也要咬牙啃下来。”刘力只提出了两个条件:对方提供场地,时间推迟一周。新华社把位于北京房山的绿化基地借给了刘力,而刘力和同伴们迅速搭建了简单的训练设备,找来训练培训师编写培训课程,还找来中国登山队的人做安全指导。最终培训如期进行。
成功往往得益于抓住一个机会。这个训练在新华社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并破例把培训基地的部分场地租给了刘力。新华社培训中心在咨询需要支付多少训练费用时,刘力只要求拍摄一套完整的录像资料。当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段拓展训练的录像,“拓展”就此进入了公众视线。
此后,刘力一鼓作气,继续展开宣传攻势。拓展训练和刘力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名声大噪。
IBM、可口可乐、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的员工都成为了刘力学校的“门生”。一年后,刘力顺利拿到了学校的正式经营资格。
一个信念的坚持
拓展训练+培训学校+培训公司=稳定的利润。这是刘力的盈利模式。其实靠课程和学校已经能够赚钱,刘力却为何还要成立公司。“学校赚的钱不能进行再分配,国家规定只要是办教育,不管钱是从哪来、或者赚多少,永远要留作学校的再发展,不能再去做其他事情。”看到这种情况,刘力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办学的钱都是大家筹来的,当然不能在资产关系上说不清。于是,从产权明晰的角度来看,公司势在必行。
同时,为了应对“蜂拥而至”的竞争对手,刘力开始进行扩张战略――全国各重要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拓展培训的足迹已经拓展到上海、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公司业绩逐年增长。
10年里,刘力主要做了3件事情,找到了一种方式――国际体验式培训方式,建立了一个组织――人众人公司,开创了一个行业――中国体验式培训行业。10年后的今天,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保持公司的可持续性增长,是他面临的最大任务。
标签: 南京拓展训练 | 拓展培训基地 | 南京奥斯博恩拓展培训基地 类别:南京拓展培训
|